北京市法学会发布《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5)》
2016年9月28日上午,北京市法学会召开《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5)》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苗林同志发布了《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北京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鲁为同志出席发布会并讲话。参与编写的20余家单位相关同志及部分专家学者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新华社、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人民网、新浪网等新闻媒体参加。发布会由北京市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谢超主持。
鲁为书记首先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年度报告》的编写工作并指出,编写《年度报告》是市委市政府交给市法学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宣传和推动首都法治建设的一件大事。鲁为书记希望:一是要高度重视编写《年度报告》的重要意义。《年度报告》的编写有利于展示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的最新成果,树立首都法治建设新形象;有利于实现北京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建设的新举措,推动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利于促进全民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能力的不断提升;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拓法学研究“立足当地,研究当地,服务当地”的新路径,有利于推进首都法学核心智库的建设。二是要更有效地服务于首都法治建设。为此,《年度报告》要进一步体现全面性、客观性和应用性。三是要加强合作,打造首都法学研究的新品牌。为此,实务部门要积极参与,要邀请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年度报告》的编写工作,要借助新闻媒体宣传好我市法治建设的成绩。
随后,北京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苗林同志详细介绍了《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5)》编写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他介绍说,2015年的报告全文约30万字,由八个总报告、两个调查报告、十个分报告和九个专题报告组成,包含法治建设数据3000余个,法治建设图表近300个,比较全面地展示了2015年我市法治建设成效。
总报告在整体结构上采用全景展示的体例,以现状介绍、图景解读的思路对2015年法治建设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进行了全面总结概括。分报告由一线法治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撰写,主题是法治建设具体领域中的重点问题。分报告针对性更强,同时将法学理论运用到对立法、执法、司法实践问题的解决上,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宏观指导作用。专题报告站在司法实践之外,从外围入手展示了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对法治建设的需求和期待,不仅拓展了年度报告的探讨格局,也提示社会法治建设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仅是法律工作者的使命,更是全社会的责任。调查报告是《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5)》中新增加的版块,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基础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分析,通过问题关键词的提炼发现区县法治建设的问题,不仅有助于决策部门适时调整改革思路,而且对于在当前大数据时代探索法学研究新的方式方法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与以往相比,《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5)》的主要特点有四个,一是定位更加准确,二是内容更为丰富,三是结构更为合理,四是特色更为突出。
苗林书记最后表示,《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5)》的编写工作意义非常重大,北京市法学会已连续编写三年,今后将坚持不懈地做好这项工作,希望大家继续支持!
北京市委党校法学部副主任周悦丽、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宋鱼水、北京市检察院研究室主任闫俊瑛、北京市委党校法学部主任金国坤、北京市法学会研究部副主任李倩分别以《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保障》、《北京市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情况》、《跨行政区划检察院案件管辖范围的北京探索》、《北京市率先建成法治政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2015年北京市法治状况满意度调查报告解读》为题从不同侧面作了专题报告。
《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5)》将于近期由法律出版社公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