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革命发展历史 做井冈精神的当代传承者 ——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培训体会
2018年6月3日至9日,我有幸作为北京市法学会“百名青年法学英才”项目的一员,赴井冈山革命教育基地参与实地教学活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素以“天下第一山”、“中国革命的摇篮”著称于世。可以说,我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踏上这片革命圣土的。而正是这第一次井冈山之旅,使我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斗争意志和牺牲精神所感染、震撼,也进一步强化了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首都法律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这里仅将培训所感、所得进行梳理、总结。
回想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有三种感受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
第一种感受:亲切而熟悉。这是一种神奇的亲切感。我以前从未来过井冈山,但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时,却似乎对一切都是那么熟悉。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这里,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那段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遥远的仅存于书本的记忆。而踏上井冈的土地,走过一个个承载历史的土楼、哨口,记忆仿佛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耳边似乎还能听到黄洋界上吓退敌人的隆隆炮声;我眼前仿佛还能看见八角楼中毛泽东同志在思考中国革命出路时点燃的那一盏灯火;我仿佛真的行军于山间挑粮的小路与朱老总唠唠家常,再畅谈一下革命的理想。培训学院还为我们准备了红军的军装,穿上这一身井冈墨青,代入感变得更加直接而强烈,我们甚至会毫无违和感地互称对方一声战友,然后,刹那间产生一种共同投身革命的激情与使命感。
回想一周培训的收获之丰,我想首先应是得益于实地教学方式给我们所有参训学员营造的这种代入感与亲切感。而这种亲切感更深层次的来源,也许正是鲜血铸就的井冈精神传承泽被于每个中国人骨髓中的红色基因。
第二种感受:感动与震撼。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我们来到小井进行现场教学。在红军医院旧址、在红军烈士墓前我们仔细聆听了授课员对那段艰苦斗争历史的讲解。随着讲解,我们重温了张子清同志把积攒下的唯一可以用作消毒剂的盐让给其他伤员,自己伤情加重不幸牺牲的事迹;了解了曾志同志为了革命事业忍痛送子,卖子的可泣经历;感受了四万余名井冈军民为革命壮烈捐躯的英雄群像。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有机会活下来的,只要她们投降或是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甚至只要答应和当红军的家人断绝关系。然而,他们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实地聆听这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我的心一次又一次被撞击、折服,感动、震撼。这是源自内心的震撼,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对忠诚信仰的折服,强烈而直观。在革命最艰苦的时期,毛泽东同志曾面对苍山溪谷间无数的埋骨坟冢许下诺言,等革命胜利了,一定要为烈士们竖起丰碑。重回故地,丰碑已立,却再也无法寻回烈士们的姓名,墓前仅留"红军"二字。而无名的丰碑镌刻的正是每一位烈士为革命无畏奋斗,对党绝对忠诚的精神信仰。
培训期间,井冈山青年干部学院还精心安排了对红军后代的访谈活动。通过与袁文才、王佐、曾志等同志的后人面对面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另外一种震撼和感动。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红二代、官三代,但却没有我们臆想的显赫与富足。他们只是普通的工人、农民、职员,比我们还要普通。在茫茫人海中,你绝对不会把她们朴实的身影与高官家属、功臣后人联系起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曾志后人讲述的一段往事。建国后,已经身处高位的曾志同志,对战争时期被迫留在井冈的子孙满怀愧疚。但即使如此,面对孙辈的请求,她依然不肯去和地方的同志打个招呼,为孙子解决一个城镇户口。这位老红军生前恪守纪律原则,去世后的遗愿是默默魂归井冈,就像千万名井冈英烈一样无墓无碑,只署名“红军老战士”。这正是老一辈革命者为我们诠释的奉献与无私,这就是井冈精神中让我们震撼和感动另一种伟大!
第三种感受:启迪与传承。除了现场教学,学院还为我们安排了三场专题讲座。讲授内容涵盖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简史、毛泽东战略思维、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授课的时间维度纵惯从大革命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这种在历史大背景下的系统教学,使我们对井冈精神在中国各个发展时期的传承与体现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井冈山精神被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传承至今的战略精髓。在革命圣地重温十九大报告,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种传承,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井冈精神不息的生命力。比如:“不忘初心”、“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定信念;“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就是要继续艰苦奋斗;“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就是要求事实求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就是要依靠群众;“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一系列提法,就是要敢闯新路;“坚持伟大梦想,共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敢于胜利。这一条条诞生于八角楼灯火前的经验财富,历经革命斗争的洗礼和发展实践的检验,历久而弥新。
如今,战争的炮火硝烟已经远去。身处和平发展年代的我们,对于先烈们抛头颅、撒热血创造的革命伟绩,只能仰望。而对于井冈革命精神的传承,却依然是我们的责任。寻找到井冈精神的实质与法律工作岗位的契合点,可以说是我此行的最大收获。
一是要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时代变了,奋斗的内容自然会有所不同。相比井冈先烈们那个没有酬劳,难以温饱、随时赴死的年代,我们是幸福的。但无论在什么时代,在哪个岗位,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诱惑。特别是一线执法岗位,困难难免会更多一些,诱惑的源头也会更复杂一些。作为一名基层执法者,如果失去了信念,就失去了旗帜和灵魂,往往也就意味着蜕化变质的开始。因此,作为法律人的我们传承井冈精神,首先就是要牢记自己的入党誓言,坚守法律职业操守,树立公正无私的事业信仰。不忘理想初心,方能负重前行。
二是要依靠群众、服务大局。井冈山的革命力量之所以能在敌人的重重围剿中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福祉,最大限度地发动、依靠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斗争力量。民心向背,大局所在。回观我的本职工作,作为一名基层检察官,我审查的大部分可能都是一些所谓的小纠纷、小案件,接触的很多都是社会最基层的群众百姓。但是,小证据关系大公正、小案件影响大政治。基层执法者的大局意识就是要力争办好每一个小案件,让犯罪人敬畏于法律的严肃,让受害者体会到法律的温暖,让基层的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的公平正义。当然,有服务的意识还要有作为的能力。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成就大局,基层执法者还需要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培养自己以小见大的眼光、锻炼以小成大的能力、敢为以小保大的担当。相信最终,我们手中的这一个个小案件、小公正一定能够汇聚、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强国的伟大梦想。
三是要勇于创新、敢于攻坚。井冈山的斗争经验为我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民主革命道路,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斗争的胜利。敢于创新是井冈精神的重要内涵。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各项司法改革工作正在逐步推进。其中很多问题是我们原来没有遇到过的。作为首都的法律人,要将井冈精神传承于自己的本职工作,需要迎难而上的勇气、敢于攻坚的决心,更需要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在工作和研究中,我们要围绕改革目标,立足司法实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想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秉承“一切服务公正、一切有利办案”的原则,用创新的精神去研究和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不断为司法改革提供有益的助力。这是我们的责任,我想也是“首都百名青年法学英才”项目设立的初衷。
行文至此,我要感恩本次井冈之行的最后一个重要收获,那就是与“战友们”的相识、相知。感谢北京法学会给我们提供了如此宝贵的交流机会和平台,使得来自首都各界的青年法学英才以及他们青春鲜活的法律思想能够会师井冈,并必将互相滋养、绵长。最后,仅以在培训期间辗转偶成的一首小诗作为结尾,记述见闻,并向震撼和感动我们的井冈精神致敬:
井 冈 行
黄洋炮声今何在,八角楼前灯犹明。
欲往井冈祭忠烈,碑上难寻故人名。
苍山为冢埋忠骨,雨云似幕泣英灵。
挑粮故道今尚在,飞瀑犹记红军名。
西城检察院 刘晶
2018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