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井冈山

  • 来源:
  •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03日
  • 【字体: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已经回京一周了,还不时的会哼起这熟悉的旋律,井冈山的一周时光,已经深深的留在了记忆中,渗透进血液里。

  刚踏上井冈山的土地时,我就被这满眼的绿惊艳,千百种绿深浅交错着,配合着云雾层峦迭嶂,仿佛下一刻就有仙人临世。土壤却是红色的,似乎早就预示了这是一片红色政权蓬勃发展的土地。 看到大家身着裁剪得体的红军服,思绪瞬间回到了那个艰苦卓绝却又激情澎湃的年代。

  第一站是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肃穆的陵园里虽然摩肩接踵,但没有人声鼎沸,因为我们来到这里的目的只有“悼念”,悼念那些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逝去的累累忠骨,悼念那个为了信仰可以舍生取义的年代!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沿登山公路盘旋而上,我们赶往慕名已久的黄洋界,寻访革命前辈战斗的遗迹。这里山路崎岖,壁立千仞;这里云蒸雾蔚,气象万千,难怪毛主席曾经发出“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感慨。站在昔日地势险要、防守森严的黄洋界哨口,再也看不见战旗飘动,听不见呐喊声震天,但我身旁的炮台和身后横竖两块纪念碑,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当年军民齐心协力,以不足一个营击溃敌军两个团的历史佳话。静静矗立的迫击炮,当年它用仅有的一枚炮弹击中了敌军指挥部,让敌人误以为遇到红军主力而仓皇撤退。辗转来到挑粮小道,3.1公里的长度和600米的高度,是我们这些身娇肉贵的现代人无法冒着大雨完成的,仅仅试走了100米,便气喘吁吁、面红耳赤了。

  心满意足的吃完红米饭和南瓜汤后,我们来到了茅坪八角楼,这是毛主席曾经住过的地方。八角楼并不是八角形的楼房,而是指主席住的房子其天窗是八角形的,是楼房为了采光开了一个很大的的木天窗,房子则是一栋赭黄色、砖土结构的两层小楼房。“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毛泽东认为不回答这个疑问,任悲观思想发展蔓延,革命就不能向前发展。毛泽东白天各处调研,晚上在微弱的油灯下,披着毯子抵御深夜的寒气,进行了艰苦思索与写作,八角楼的灯光常是彻夜长明。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宁冈调查》、《永新调查》等光辉著作,从理论上系统回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个疑问,为陷入困境和迷茫的中国革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小井红军医院黑灰色的外观仿佛一直在述说着那段腥风血雨,古朴沧桑中隐含着悲愤与忠烈。1929年1月下旬,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住在红军医院的130多名重伤病员落入敌手,敌军对我军伤病员严刑拷打,威逼伤病员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和存放粮食的地方,伤病员们面对敌人的枪口,忠贞不屈,视死如归,没有一名伤员开口,最后敌人恼羞成怒机枪扫射,130多名重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全部英勇就义,最小的年仅14岁。多少年,风雨洗尽了这片泥土上的斑斑血迹,给我们后人留下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我们追忆,感悟,分析在敌军的威逼胁迫下,是什么精神支撑着这130多人一致做出了这个视死如归的伟大抉择?一定是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使革命先辈们紧紧团结在一起,一起吃苦,一起斗争,一起出生入死,一起视死如归。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岁月中,矢志不渝、坚守信念,经历了惨烈悲壮的战争,仍然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解放之路,我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和平年代,我们虽然不再需要用生命去斗争,但同样需要内心充满着希望和信念。在改革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无数革命先烈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因为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并自觉为之不懈奋斗。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干事业的精神动力。我们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共产党员,更应该牢固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勤奋工作,无私奉献。

  去时心切切,归时意绵绵。井冈山之行感慨良多,无法一一诉之笔端,化作脱军装时的不舍,化作一步一顿的回望,化作不时吟唱的红歌,化作将深藏于心的信仰,化作一往无前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决心。别了,井冈山,你是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一缕红色!

  丰台区司法局  李薇

分享到: